“80后”玉雕艺术家黎虹羽:让玉文化走进普通人

2020-06-09 11:10:1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周海波张啸 郑志浩

四川在线消息(张啸 记者 郑志浩)玉雕,对普通人来说是陌生而高雅的。因此,在见到黎虹羽之前,记者以为应该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中年人或者老者。6月4日,当记者见到黎虹羽时不禁大为惊讶:30岁出头的年纪、干练的短发和衣着,与记者当初的想象完全不一样。虽然很年轻,但谈起玉雕艺术,黎虹羽滔滔不绝,从玉雕到玉文化、从学艺经历到人生目标,记者能能真切地感受到黎虹羽对玉雕的执着和热爱。

耳濡目染从小爱上玉雕艺术

“我的爷爷是做玉雕的,爸爸也喜欢刻章,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玉雕产生了浓厚兴趣。”黎虹羽说,自己10多岁时就开始制作泥塑,如今这些珍贵作品还放在一间老库房里。

中学时,黎虹羽利用课余时间,雕刻制作木质、石质工艺品。从卧室到书房,堆满了她雕刻制作精美的镇纸、香筒、拆信刀、布袋戏木偶等,后来这些作品被一个民间工艺品收藏家全部买走,这极大地激发了她从事民间工艺品创作的热情。

上川师美术学院后,黎虹羽一面强化造型美术理论知识学习,一面游走传统民间艺术品中,不断丰富自己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眼界。

作品“海豚”

作品“鹰击长空”

作品“如虎添翼”

2010年,黎虹羽从川师美院毕业,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跟随著名版画家、版画系教授武宏继续深造绘画造型。同时,她进入北京宫廷派玉雕大师苏然(北京宫廷玉雕的非遗传承人,师从我国现代玉雕第一人、中国玉雕非遗传承人宋世义)的“中鼎元玉雕厂”跟师学习,毛料、裹形、设计、执刀……无一不透彻,终于从一个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学习型民间手艺人逐渐成为技能工艺娴熟的玉雕艺人。

黎虹羽至今记得,踏入玉雕生涯的第一天,苏然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学习玉雕,三年只是一个开始。想要真正地把玉雕好,需要持之以恒。”做玉雕是艰辛的也是寂寞的,“记得在玉雕厂学习的时候,人都抑郁了,身边有不少人都没有坚持下来,离开了这个行业。”黎虹羽回忆道。

坚持获得了汇报。如今,黎虹羽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定为国家中级珠宝玉石检验员,成为内江黄金珠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在内江首届民间手艺人大赛中,她呈上的玉雕作品不仅让技能大赛组委会人员叹为观止,更获得许多专业收藏家好评。

黎虹羽工作照

发扬传承让玉文化走进普通人

学成回川后,黎虹羽创办了自己的“山川玉界”工作室。短短几年,该工作室集聚了内江、成都、重庆、北京、深圳、新疆、云南等地的很多玉雕爱好者,工作室成为名副其实的手工玉雕沙龙。

黎虹羽认为,玉器是中国人民俗观的载体,而民俗是一个民族哲学思想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而作为中国所特有的玉雕,必须符合玉的特性和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然后可以为良。”

因此,黎虹羽的玉雕作品尤其注重遵循传统。福至心灵系列的蝙蝠、灵芝;流云百福系列的云纹、山水,云纹形似如意,表示绵延不断,流云百福,即百福不断之意;马上封侯系列的有一马一猴,马上封侯(猴),寓比立即升腾的愿望;平安如意系列的有长命锁、平安扣、如意等,寓意“平安如意”;有福寿无边系列的蝙蝠、弥勒佛,玉牌子上常用。

仔细琢磨

作为现代玉雕人,仅有这些传统造型技艺是不够的,也没有生命力。题材上必须在尊崇传统中有新的突破,构图上要跟踪现代人的审美意趣和民俗文化,造型上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否则,不仅不能成为人们的佩戴、把玩品,反而会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累赘。

因此,黎虹羽创作了许多现代雕刻代表作。她的“不惧系列”:参照四川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面具形象,以面具的形式制作出蚩尤、狻猊,仿佛可如古人借面具用神力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乘风破浪系列”,借鉴日本浮世绘神奈川海浪,雕刻多种风浪题材,以表达现实生活虽有诸多无奈也要迎刃而上的不屈精神;“如翼(意)系列”,打破传统的如意题材,以凤凰展翅、如虎添翼、仙鹤等具有张力的鲜活动物形象替代传统的灵芝、如意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黎虹羽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做自己的玉雕品牌,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接受玉文化。黎虹羽透露,她目前正在着手将川南玉雕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将在内江建立一个玉雕艺术传习所、开办一个玉文化展厅来宣传玉文化。

“我追求的不是名气,不是玉雕作品能卖多高的价格,而是要推广玉文化品牌,让更多人能够喜欢上玉文化。”黎虹羽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