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藤编手艺人刘明友:千回百折 编织近40年的匠人岁月

2020-06-23 09:07:08来源:川报观察编辑:周海波刘煜瑞 郑志浩

四川在线消息(刘煜瑞 记者 郑志浩)在所有的家具原材料中,藤条应该是相对特别的一种。经年生长的老藤在分割成丝后兼具柔与刚两种特性。要处理这种难以驯服的原料,编织是最好的选择,作为一项古老的技艺,在中国,藤编最早在唐宋就已经出现,发展到明清两代达到顶峰,形成专门的手工行业,藤编家具在工艺上精细无比、如丝如织,同时又具备天然舒适、素雅质朴的特点。

6月21日,位于内江隆昌市石碾镇的四川隆昌康发藤艺厂,刘明友正在自己的工作室编织藤编工艺品,一根根藤条在手指间翻飞,藤条之间不断摩擦,发出细微响声,常年与藤打交道的双手,覆着一层老茧。“藤编是一种技术活,需要极强的耐力以及技巧,一般人真干不了。”刘明友如此说道。

隆昌市石碾镇有着“藤艺之乡”的美誉,当地藤编历史已经超过三百年。上个世纪70年代起,隆昌制作的藤制家具、工艺品畅销全国。藤编行业最火热的时候,石碾镇连同周边石燕桥镇、周兴镇等地,家家户户都在编藤。

今年53岁的刘明友与藤编的渊源也由此而起,从小他就看着家里人做藤编家具,耳濡目染,还在上学的时候自己就能做得像模像样了。“放学之后回到家就开始编藤,编好的椅子又自己挑到隆昌去卖了当零花钱。”刘明友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编织的两把藤椅,满是怀念:“当时两把藤椅卖了15元。就是路太难走,一来一回,把我那双新纳的布鞋都磨破了。算一算,到现在也有将近40个年头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提升手艺,刘明友来到沿海广州等地,“从无到有,也积累了一些名气,当时那边有很多厂都在邀请我。”刘明友感慨,那段时间,是他藤编手艺进步最快的几年。

2004年,刘明友和同行梁甫云等人在隆昌县石碾镇共同创立了四川隆昌康发藤艺厂,对传统藤编工艺进行创新和流程化改造,同时以藤艺厂为基地,广收匠人和学徒,“零几年我们厂最火的时候,一年能达到近千万的产值,很多外地的茶楼、农家乐来订制藤编家具还要排队。”2014年,北京中科院专家院士到康发藤艺厂进行调研,纷纷肯定了康发藤艺厂在传承隆昌藤编积极作用。

在刘明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厂区,看到十余名手工艺人正在编织藤编工艺品,一根根藤条在匠人们手里转来转去,编织完成后又与定好型的框架合二为一,形成一件件椅子、沙发、床、酒柜、凳子等藤编产品。

“藤编通常选取广藤、青藤、水竹等作为原材料,我们厂的材料一直都是从东南亚进口的广藤。”刘明友介绍,选材后需要先加工分割,构架造型,然后组装成一张椅子的雏形,紧接着就是最费时的一道工序——编织,这道工序只能一根一根编,非常磨炼耐心,以藤椅为例,即使是一个很熟练的老手,一天最多只能完成两个藤椅的编织。编织完成后,还要进行火燎、打磨、上漆步骤的处理,这样一把藤编家具才算是真正的制作完成。“一把上好的藤编家具结实轻盈、韧性好、防蛀防潮,可以50年不坏。”

本次内江民间手艺人大赛中,刘明友获得了内江市“十大民间手艺人”称号。“参与大赛并获奖,让隆昌藤编走向更大的舞台,推动产品效益够更上一层楼。”获奖后,刘明友与梁甫云有了新的想法,努力打造一支有专业技艺的匠人队伍,同时推动创建一个集农业开发、观光旅游、产品销售、工艺体验等于一体观光体验式产业园,带动更多手工艺人参与其中,让藤编文化薪火相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