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城 文明花开——隆昌市以文明为笔绘就城市新图景

2025-05-23 15:22:25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徐浩程刘煜瑞

内江观察 刘煜瑞

正值五月,漫步隆昌,可见街道整洁如新、绿树成荫蔽日,人们出行秩序井然……文明之风浸润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2025年5月,隆昌市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74万隆昌儿女收到了迈进新征程的“大礼包”。

这座川南古城,以民生温度为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书写着文明传承与创新融合的范本。

隆昌城市航拍

守正

文明立城治理筑基

这是隆昌城市精神的全新高度。

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发文同意,隆昌撤县设市,是国家解冻县改市审批后,全国首批、四川第一个获批的县级市,隆昌由此成为区域发展中的一颗亮眼新星。

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

站在撤县设市的新起点,隆昌亟待实现从"发展高地"向"文明高地"的跃升,让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同频共振,使改革红利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1年以来,隆昌将创文作为“一号工程”,成立创建指挥部,构建“市领导一线领创、部门下沉包保联创、党员干部群众齐创”机制,构建起上下联动协同攻坚的创建格局。

务实的隆昌高位推动、系统部署、乘势而上,创建方向愈发明晰、制度设计日趋完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明城市建设新格局。

初心

民生执笔幸福入画

这是隆昌城市内涵的全新诠释。

面对新发展阶段的特征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内在规律,隆昌扭住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主线,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和群众获得感,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素质的共同提升、环境的共同改善、生活的共同富裕,让市民群众共建精神家园、共树文明风尚、共享发展成果。

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隆昌持续下好“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治理“精度”不断提升。

“泥巴院坝变健身广场,空中‘蜘蛛网’成文明天际线。”仁和花园小区居民曾光荣的感慨,道出隆昌创文的民生逻辑。近年来,该市先后推动61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整治飞线21700余处,同时改造农贸市场11个,设置夜市摊区12个,增设停车位及充电桩5500余个,城市“颜值”不断刷新。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隆昌还统筹311个文明实践阵地开展活动7万余场,13个镇(街道)全面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涵养城市内生“气质”。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4年,隆昌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4%,全市已构建起构建起教育、医疗、养老等全方位保障体系,通过持续推进民生“十有行动”“30件甜蜜内江民生实事”,切实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解决群众“家门口”难题。

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在创文过程中,隆昌严格推行“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每月调度、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每周会商”机制,实行“同创共担,一包到底”的包保工作制度,全面开展“六大提升行动”“六大专项整治”,健全完善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宣传引导等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文明城市创建格局。

孔子公园航拍

底色

榜样力量引领风尚

这是隆昌文明底色的全新表达。

城市之美,美在文明。隆昌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意,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肌理,引导市民传承文明基因、践行文明公约、涵养文明气质,让文明成为这座“中国石牌坊之乡”的最美底色。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枢纽,隆昌统筹311个文明实践阵地开展活动7万余场,创新“乡村茶馆讲习所”“理响莲峰”等理论宣讲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民绘就文明底色。从十字路口的交通劝导,到景点景区的志愿服务,从社区基层敬老爱老,到古宇湖畔守护候鸟……在隆昌,501支志愿服务队15万志愿者用脚步丈量文明,共同织就城乡文明经纬。

一群好人,满城春风。从扎根基层带领产业致富的雷祠伦,到多次勇救落水群众的“观音桥守护神”刘云成、从“黄位民志愿服务联盟”“花儿微公益”2个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再到省先进集体“金喇叭”志愿服务队……个体到群体,74万隆昌人共同传导着城市的文明热度。

截至目前,已有39名隆昌人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四川好人”、省道德模范,榜样力量、好人精神已成为隆昌的“魂”和城市的“根”。

如今,漫步隆昌街头,石牌坊群与现代文明景观相映成趣。在74万隆昌儿女的日常中,斑马线前的礼让、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志愿红”,自觉为宠物系上的“安全扣”,无不诠释着文明已从城市标识转化为生活自觉。

隆昌美,最美风景是文明。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