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未改,文脉永续!张大千后人归乡见证甜城新发展

2025-11-17 09:57:13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徐浩程田珊 唐广

 

 

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川观新闻内江观察 唐广

11月11日,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外孙女萧柔嘉、萧莲,外孙女婿赵洁陆等亲属一行,跨越山海从加拿大、美国等地回到内江。时隔多年再访故土,他们走进张大千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在熟悉的乡音与崭新的景致中寻根问祖,在珍贵的藏品与鲜活的回忆里重温文脉。

归乡见新颜:故园蜕变里的乡愁与感动

“变得太多了!”站在张大千博物馆前,萧柔嘉的感慨道出了所有归乡者的心声。2016年,她曾陪同89岁的母亲回到内江,彼时博物馆尚在施工,园区步道简陋、绿化稀疏。而此次映入眼帘的是占地280余亩的大千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0处文博艺术场馆集群分布,规整的步道蜿蜒其间,两侧花草灌木错落有致,葱郁的绿意与典雅的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了宜居宜游的文化空间。

参观过程中,每一处景致都触动着后人的乡愁。在张大千博物馆内,萧莲意外发现了外祖父专为她绘制的“莲花画集”,画册中含苞待放的莲花,正是外祖父当年为年幼的她量身而作。看到与外祖父在巴西八德园的合照时,姐妹二人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细细讲述着照片里20公尺长、10公尺宽的大画室,回忆起童年随外祖父生活的岁月。面对博物馆研究人员的困惑,她们更化身临时“讲解员”,解开了幼童图画人物身份存疑、七十岁自画像真迹去向等多个待解之谜,让文物背后的故事愈发鲜活。

最让萧柔嘉动容的,是馆内展出的《长江万里图》。“外祖父始终以家乡为傲,他笔下的长江将故乡作为起点。”她动情地说,这幅送给朋友的生日礼物,承载着外祖父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当年展出时,无数老兵曾在画中沿着长江去寻找自己的家乡。而这份乡愁,也深深烙印在大千先生后人心中——尽管常年旅居海外,萧柔嘉、萧莲交流时依旧是一口地道的内江话,“外祖父定下家规,走到哪儿都是中国人,回家必须说四川话,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根”。

茶歇时分,平日里极少吃甜食的老人们,对着甜城的甘蔗赞不绝口,一块接一块地品尝着。“几十年没吃到了,就是儿时的味道!”清甜的汁水在口中蔓延,串联起童年记忆与故土深情,成为这场归乡之旅最动人的“乡愁信物”。从场馆建设到城市风貌,从文化氛围到家乡味道,内江的每一处蜕变,都让后人们倍感亲切与自豪:“政府用了很多心力打造文化场馆,这些丰富珍贵的藏品,让我们仿佛回到了久违的家。”

大千后人在大千园张大千雕像前献花

文脉永相传:家国情怀助力文化赋能

后人眼中的喜人变化,是内江多年来深耕大千文化的生动缩影。作为“大千故里”,内江始终以“传承大千文脉、服务公众文化、赋能文旅发展”为核心使命,将张大千文化作为城市核心IP,从场馆建设、学术研究、公共服务到国际传播,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发展格局。

近年来,内江打造了以大千园为核心的文化集群,形成“一园多馆、集群发展”的独特布局。其中,张大千博物馆由西班牙EMBT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精华,荣获“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文化建筑奖,馆内五个单元系统再现张大千艺术人生。如今,这里与张大千纪念馆、美术馆共同构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内江“十大”社会事业惠民工程之首,全年接待游客达190余万人次,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靓丽名片。

在文化传承上,“常设展览精品化、临时展览特色化、馆际交流常态化”成为了内江大千文化的,常态化展出6个核心展览,2025年全新推出“张善子生平事迹陈列展”,形成“双璧同辉”格局。此外,策划的12场特色主题展,与全国11家知名场馆开展跨区域交流,让大千艺术走出内江。

这一切,恰与张大千“走到哪儿,你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一定要保持中国的文化”的家训高度契合。此次归乡的萧柔嘉姐妹反复提及外祖父的赤子之心,并点赞家乡的文化实践。

面对家乡的盛情与发展,她们虽年岁已长仍表达了助力意愿,将学习内江文化保护传承经验,尝试在海外宣传大千文化、推荐内江,希望定期参与家乡文化传承活动,在文脉延续中为讲好内江故事助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