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川观新闻内江观察 唐广 刘煜瑞
“钢轨的每一颗扣件跟我们牙齿一样,对于整个轨道交通的作用至关重要。过去,在生产、运维这些环节曾被国外垄断,但现在我们已经突破了技术封锁。”11月15日,在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隆昌)的生产车间,副总经理宋川满是自豪地告诉记者,从1967年三线建设时期筹建工厂,到如今成为铁路、风电、盾构机等领域核心零部件的“隐形守护者”,这家扎根四川隆昌的企业,始终用细节里的创新书写着行业“成败学”。
1967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铁道部在成渝铁路隆昌段筹建工务器材厂,这便是中铁隆昌的前身。“初创时全厂只有几间厂房,生产的勾头道钉是铁路最基础的‘小配件’,却要满足西南地区铁路建设的战备需求。”宋川回忆道。1971年,第一颗道钉下线时,谁也没想到这家地方小厂会成为打破国外垄断的行业标杆。

从“小配件”到行业隐形英雄
改革开放后,企业敏锐捕捉铁路发展机遇,完成三次关键转型:上世纪80年代弹条Ⅰ型扣件的大批量投产,开启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建成Ⅲ型弹条标准生产线,为秦沈客运专线供应90%的弹条产品,奠定高铁扣件技术基础;2008年划归中国铁建后,逐步形成“弹条扣件系统、摩擦材料产品、高强度紧固件和锚固支护系统”四大产业板块。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今年11月,企业已拥有专利361项,连续七年入围“四川技术创新100强”,其产品覆盖国内外铁路干线、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水利、建筑、矿山等领域。

企业生产线
“以前动车组的刹车片被外国垄断期间,价格高达2万元每片,经过10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实现全国产化,成本大幅降低。”谈起行业的技术创新,宋川表示,更令人振奋的是盾构机紧固件领域的突破:针对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企业历时3年攻关,就将盾构机紧固件全部国产替代,使国产盾构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再提一步。“别人做整机,我们做‘关节’,看似不起眼,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宋川的话语,道出“隐形英雄”的真谛。
展望未来,中铁隆昌正朝着打造“高端零部件制造商”的企业定位阔步前行。“半个多世纪的经验证明,把小配件做精、把细节做透,就是中国制造业的破局之道。”宋川表示,中铁隆昌的发展方向,始终聚焦在那些决定成败的“微小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