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2016年度省级“四好村”市中区凌家镇乌鸡冲村
潘木林一家人在新房前包抄手 黄正华 摄
65岁的潘木林,是市中区凌家镇乌鸡冲村1组村民。
2016年,潘家过去破旧的砖石瓦房改建成了漂亮的楼房,装修得和城里的房子一样,家里还添置了小汽车。村里干净舒适的环境及和谐的邻里关系,让潘木林和村民格外舒心。“真是应了村办公室外面的那句话,我们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村民养成了好习惯,村里形成了好风气。”潘木林笑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潘木林家的变化,缘于乌鸡冲村创建省级“四好村”。
按照“四好村”的评选标准,近日,内江32个村被评选为2016年度省级“四好村”。潘木林所在的凌家镇乌鸡冲村就是其中之一。
“四好村”创建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2月7日,记者走进乌鸡冲村探访究竟……
走进市中区凌家镇乌鸡冲村,一排排白色民房映入眼帘,整齐地排列在省道206线两旁,沿路的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整洁干净,村里的文化院坝里,孩子们正在欢闹嬉戏。
“创建‘四好村’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民风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乌鸡冲村党支部书记柳国平告诉记者,这些得益于乌鸡冲村创建省级“四好村”,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高升。
住上“好房子”:憧憬幸福新村生活
“你们一定要去我家看看!”见到记者,村民潘木林反复地说起自家生活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并力邀记者去他家看看。
独栋的两层小楼,整齐地贴着崭新的绿色瓷砖,门口悬挂着大红灯笼,为新家增添了年味。
新房一楼,摆放着平时劳动使用的农具。沿着崭新的大理石地砖上二楼,宽敞的客厅被水晶灯扮得异常亮丽,家人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聊天。
“过去我住的是一套砖瓦房,20多年了,带客人到家里都不好意思。”潘木林说:“去年房子进行了改造,还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光纤网络,我满意得很!”
2016年,潘木林一家勤劳工作,儿子外出务工挣了钱,翻修了家中的房子,还买了小汽车。潘木林笑呵呵地说:“我们家现在是两个轮(电动车)、三个轮(三轮车)、四个轮(小汽车)的车都齐全了!”
潘木林家的变化,是乌鸡冲村村民“住上好房子”的一个缩影。
“创建‘四好村’,让村民‘住上好房子’只是起码的要求。”柳国平告诉记者,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加上国家政策支持,上百户村民对旧房进行了改建、装修,村里的“好房子”越来越多了,改水、改厕、改厨的也越来越多了,村容村貌更美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更好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甜蜜。
过上“好日子”: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从省道206线沿一条即将铺水泥的新路,开车几分钟就到了乌鸡冲村1组村民尤水才的家中。
“要说我们的好日子,这条路就是一大‘功臣’。”尤水才指着家门口的一条路告诉记者,这是去年才修的路,已经铺了水稳层,就等元宵节过后再铺水泥路面。“以前大家过年回家,只能把车停在很远的地方,现在都可以开到家门口了!”
对尤水才来说,这条路还有另一层意义:他家是种菜大户。以前,他要出村卖菜,全靠人工挑抬出去。有了这条路后,他可以开着三轮车把蔬菜拉到场镇上。
“路好了,大家的荷包才‘鼓’得起来!”尤水才告诉记者,去年他家仅卖菜这一项就收入了2万元,今年水泥路完全修好后,他有信心让收入再多一些。
对村民来说,真正“过上好日子”除了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方方面面有保障以外,还要“兜里有钱”。
2016年,市中区农副产品加工集中区落户乌鸡冲村,企业陆续入驻,“鼓”起了村民的荷包。乌鸡冲村干部李良告诉记者:“企业入驻后,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村民在园区上班,最高的可以收入4000元一个月,最少的也有2000元左右。”
养成“好习惯”:齐心共建美丽家园
行走在乌鸡冲村,你会发现,村路和庭院异常干净、整洁,甚至连村民院坝里种的小菜,都别有一番风味。
“大家自觉爱护环境卫生,尤其是公路沿线的人,大家倒垃圾都是倒进垃圾库,看到有人乱扔的垃圾,大家还会主动去捡。”乌鸡冲村7组村民何建英告诉记者,爱护村里的环境卫生已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村子变美了,来村里耍的人都更多了。”
柳国平告诉记者:“通过宣传和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引领,村民的观念不断转变,素质不断提高,大部分村民都基本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共同建设和维护美丽家园。”
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乱贴乱画、不粗言秽语、不打架斗殴……如今,“文明十不”已经成为乌鸡冲村村民日常的生活行为习惯。
让村民们高兴的是,除了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外,村里还添置了很多文体设施,村民的农闲生活越来越丰富。
“我们村里建了一个坝坝舞微信群,每天一收到信息,大家就到院坝跳舞。”何建英告诉记者,村里组建了自己的文体队伍,经常开展文体活动,并时常参加乡镇组织的文艺表演。
村干部告诉记者,目前,乌鸡冲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覆盖面达80%以上。
形成“好风气”:耳濡目染中沐浴文明村风
走进乌鸡冲村幸福美丽文化院坝,公告栏里张贴着全村“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名单,院坝四周的围栏还张贴着“二十四孝故事”,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沐浴着文明村风。
乌鸡冲村6组村民王淑芬家就在文化院坝旁边。每天她都要照顾因病瘫痪的85岁老母亲,为母亲穿衣喂饭,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
正因如此,王淑芬没有时间像其他村民那样外出务工赚钱,但是她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她说:“这都是我们子女应该做的!”
去年,王淑芬被村里表扬为“好儿女”,还给她戴上大红花拍照。消息传开以后,村民们都对她啧啧称赞。
王淑芬只是乌鸡冲村村民身边的典型代表之一。而更多村民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村民都以戴上代表先进的‘大红花’为荣。”柳国平告诉记者,为了营造良好的风气,乌鸡冲村评选出了“好儿女”“好少年”“好邻居”“好夫妻”“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典型,同时还发动村民晒家风、晒家训、晒家规,相互学习,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乌鸡冲村村风建设。目前,全村渐渐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睦。
对于“好风气”给乌鸡冲村带来的新变化,乌鸡冲村村主任高宗平深有体会。
“和其他村一样,过去我们村也不时会发生邻里纠纷、家庭纠纷,有时甚至为了像狗咬人、媳妇不孝顺公婆之类的事情,村干部半夜还要跑去调解纠纷。”高宗平告诉记者,过去他们每年要调解二三十起大大小小的纠纷,而去年已下降到了三四起。
“成功创建‘四好村’只是开始。”柳国平告诉记者,今后他们还要继续深化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村”创建活动,回应广大村民们的期盼。(段春秀 黄俊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