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生姜产业欲新生

www.scol.com.cn (2019-05-05 09:28:59)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周海波邵明亮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永福生姜种植面积从高峰期的近万亩下降到如今不足千亩

东兴区永福镇高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在采收生姜。兰自涛 摄(资料图片)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邵明亮)每年的4月中下旬,是内江市东兴区永福镇的姜农忙着翻土种姜的季节。往年这个时候,永福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志兵每天都要忙着走村串户指导种姜,但现在李志兵下村指导越来越少了。“活路少了,但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据李志兵介绍,该镇生姜的种植面积从上世纪90年代的近万亩下降到如今的不足千亩。

一个昔日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为何种植面积逐年缩减?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

A

产品供不应求,种植面积却大幅缩减

“永福镇有悠久的种姜历史。由于我们这里多为冲积土,生产的生姜的块茎细长、色鲜肉嫩、筋少汁丰,有‘脆、香、嫩’的特色,无筋生姜的美名远扬。”4月28日,谈起永福生姜好在哪儿,李志兵打开了话匣子。

据他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每年7月生姜大量上市,会有成都、重庆、宜宾、泸州等地的商贩前来收购,全镇的生姜,很多时候都供不应求。

由于市场表现好,永福镇生姜种植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不到百亩迅速逼近千亩,1993年该镇的生姜种植面积首次突破6000亩,到1998年永福镇生姜种植面积达到高峰期的近万亩,但此后,该镇生姜种植面积却逐年减少。

2012年,“永福生姜”获原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但也没能逆转永福生姜种植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2018年,该镇生姜种植面积仅剩不足1000亩。

“前段时间,我们接到市上农业部门通知,邀请我们的永福生姜参展今年下半年的省农博会,我们婉言谢绝了。”永福镇副镇长吴孝科说,尽管永福生姜品质上乘,但由于产量低,外出宣传的意义不大。

B

姜瘟病爆发品种退化,姜农无奈弃种

既然市场供不应求,永福生姜的种植面积却为何一减再减?

“原因有很多,我们也很无奈,一两句话说不清。”谈起永福生姜的兴衰,亲眼见证这个产业起伏的李志兵介绍,“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就是姜瘟病。姜农自留姜种容易携带病菌,一旦染病就会成片烂死,遇到一次就会损失惨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姜瘟病开始在永福镇大面积爆发,很多姜农不得不放弃种植。”

另一方面,永福生姜种植的机械化程度低,也是导致产业困境的原因之一。李志兵举例,永福生姜适宜生长在疏松的土壤中,种植前,姜农需对40-50cm厚的地表土壤进行翻土作业,还需再开出长宽约30cm×20cm的深沟后栽种,且在每次施用农家肥后都需要培土……这一切,几乎全部要靠人工。随着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种姜的人也越来越少。

“此外,生姜品种退化、市场价格不稳、产业缺乏规划等也是造成永福生姜种植面积下降的原因。”李志兵说。

去年,永福生姜平均价格达到了每公斤10元,高的甚至可以卖到一公斤14-16元。但姜农种植积极性仍然不高,难以形成规模。吴孝科说,近年来,永福镇党委、政府也在想办法,计划重振生姜产业,助农增收致富。

C

“良种+良法”种植,撬动产业新生

最近一段时间,内江市山青渔舟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熊朝军,每天都会到一块面积只有10亩的姜地里查看。熊朝军把这10亩姜地称为“试验田”,因为它承载着全镇生姜产业振兴的希望。

原来,永福镇与内江市农科院、内江师范学院和乐山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永福镇山青庙村建立了这块“试验田”——由永福镇政府出资引进2000公斤脱毒姜种,由山青渔舟养殖专合社种植。“试验田”的翻土、开沟等工作都实行机械化作业,农家肥肥液也是通过管道直通到田里,目前2000公斤姜种已于4月27日全部栽种完毕。

“采用‘良种+良法’种植模式,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品种退化、产量低、姜瘟病等问题。”吴孝科说。

“我在外务工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生姜一亩收入就可达上万元,还是想着把生姜种起来,就是担心再遇到姜瘟病等问题。”4月28日,在地里干活的永福镇大界坡村村民熊建华说,永福镇大力推广无毒生姜技术让他重燃种植生姜的信心。今年,熊建华在村里流转了8亩土地种植生姜,预计年销售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

今年49岁的熊建华十几年前就在大界坡村种植生姜,后来由于姜瘟病和产量下降等原因放弃种植,到外地打工。去年返乡,通过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培训学习,他试种了一亩生姜,销售收入达万元。

4月初,永福镇组织了部分干部和种姜大户到乐山市犍为县考察生姜产业,其间,乐山市农业科学院生姜专家邹平的一席话,让考察干群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

邹平说:“在我们固定的思维中,生姜只能在三四月下种,六七月上市。凭什么一二月不能下种五六月上市?其实,生姜和其它蔬菜植物一样,只要保证了水分、温度、阳光、营养等条件就能生长。”

“在产业发展方面,除了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对策,更重要的还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如果这次我们试验成功了,我们将把‘良种+良法’种植模式在全镇推广!”吴孝科满怀期待。

记者手记

只有产业发展 才能提升品牌价值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优质农产品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品牌是独步市场的通行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无疑是对产品形象的一次大提升。

但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也发现,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以内江市东兴区为例,该区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东兴椒”“田家紫皮大蒜”“永福生姜”,目前都不同程度面临产业规模缩减和品牌式微的问题。由此可见,只是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上用劲,以为会一劳永逸,但如果只是一申了事,未必会成为产业发展的“护身符”。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为一种宝贵的地方资源,地方在注重申报的同时,还应在价值挖掘与保护、品牌宣传与推广、产业转型与升级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块“金字招牌”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