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与内江: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

www.scol.com.cn (2019-05-17 08:35:58) 来源:川报观察
编辑:周海波邵明亮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邵明亮)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离开故乡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内江。后来他辗转东亚、南亚、欧洲、南北美洲等地,晚年定居中国台湾。

张大千先生

虽身在异乡,但家乡内江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张大千的乡情,他常常借书画作品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乡情乡恋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之一。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十年去国吾何说,万里还乡君且听。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

异国建八德园

“一切并如在内江也”

1952年,张大千移居阿根廷,又于1954年做出定居巴西圣保罗的决定,这一住便是17年。

在一次访友时,张大千在圣保罗市郊遇到一块正在出售的土地,极像“川西坝子”,这勾起他的思乡之情。后来他以8万巴币(当时约折20万美元)买下这块园林,他苦心营造3年,建屋辟径、挖湖筑亭、遍植花木,在异国建成一座完全中式庭园格局的优美园林——八德园。

张大千在八德园(资料图)

《张大千画传》记述,八德园初创阶段,是张大千最辛苦最勤奋的时期——建园子借的钱需要还,扩建工程也需要钱。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人物、花卉作品,其中八幅以四川资中景色为题材的《四川资中八胜》山水画,是“为写资中八景,以慰羁情”,寄托了他的思乡之情。张大千曾向友人坦言:“在国外我并不快乐,就像大海里浮动的木块,不知此身系于何处!”

据张大千四哥张文修之子——张心廉回忆,八叔张大千对家国的感情十分深厚。“无论在哪里,他都是说一口地道的内江话,出国几十年,没有加入别国国籍,始终是中国人,说中国话,吃中餐,穿传统的中式服装。”

张大千在八德园下厨(资料图)

在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内,展示了一封珍贵的家书。这封信就是张大千旅居巴西八德园时写给表弟俞忠烈的家书,信中写道:“贤伉俪倘于度假时,惠然莅止,尤所欣幸,小园可以下榻,一切并如在内江也。”可见张大千在异国所建的八德园所置一物一景、一草一木,都寄托了他对家乡内江的深深眷恋与怀念。

他乡偶遇同乡

“不胜寒处最情温”

今年3月30日,“程宇平先生张大千书画作品捐赠仪式”在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前举行。

当天上午,美籍华人程宇平代表家人无偿捐赠张大千书法作品《君之乡里吾邻里》给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同时,程宇平还委托纪念馆代管一幅张大千的《寿桃图》国画作品。

《君之乡里吾邻里》 王斌 摄

程宇平为何不远万里将这两幅书画带到内江?其实,在这背后,还有一个张大千与内江同乡的温情故事。

据程宇平讲述,其父程有秋先生于1908年出生于隆昌,后到台湾工作。1970年5月,程有秋接待从美国到台湾游历的张大千一行,两人见面一口四川话,又是内江乡里邻里,程有秋便借屋给张大千先生暂住,相处甚欢,自此建立了深厚感情。回美国后,张大千感念这段乡情作《君之乡里吾邻里》七言绝句和《寿桃图》,不远万里寄赠程有秋以示感激。程家非常珍视这段情缘,将作品奉为珍宝,一直保存至今。

《寿桃图》 王斌 摄

其中,诗作《君之乡里吾邻里》饱含深情地描述了张大千先生异地遇同乡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乡情和倥偬乡愁:“君之乡里吾邻里,异地相逢快莫论。挈我琼楼看玉宇,不胜寒处最情温。”从这首短短的诗中可以看出,张大千先生在异地他乡遇到隆昌同乡,感到的那种发自心底的开心与温暖。

“这两幅作品在我们家挂了近50年,把它们交给张大千的家乡内江,就是希望内江父老乡亲能看到张大千先生的作品。”程宇平说,为了遵从父亲遗愿,他把两幅作品送回内江,以此怀念张大千先生的爱国爱家情怀。

观点链接:

著名画家、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邱笑秋

张大千为何离开大陆后再没回来?

张大千1949年离开大陆后没能再回来,但是他的很多书信多次流露想要返回大陆的意愿。包括上世纪50年代,张大千家属向四川博物院捐赠了一批画作,都是张大千在为自己返回大陆做铺垫。后来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如愿,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张大千性格自由浪漫,爱花钱,当时大陆经济困难重重、百废待兴,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艺术市场十分萧条;二是,当时国内的“整风反右”“反右倾”“文化大革命”这些政治运动频繁,张大千的一些亲友、学生以及画界朋友在运动中受到了伤害,他也害怕自己回去会受到迫害;三是,张大千的家是一个大家庭,众多亲属需要他的照料接济,负担很重,如果回国后没了卖画的环境,不要说帮助这些亲友了,恐怕连他自己一大家妻儿的生活也难以维持。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