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刘煜瑞)近观百年龙窑,一眼千年看隆昌土陶历史脉络,亲身体验制陶的乐趣;打卡隆昌气矿纪念馆,领略一代代石油人怀揣信念书写能源报国的壮丽诗篇;走进余热发电厂,看中国电力发展史从零星光亮到万家灯火,通过互动装置沉浸感受电的魅力……
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在文化游、乡村游等主题游亮点纷呈之际,工业+文旅的跨界融合,也成为内江文旅产业蓬勃崛起的重要支撑。
6月26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甜美内江行主题采访团先后走进隆昌隆窑遗产博物馆、隆昌气矿纪念馆、川威工业研学旅行营地,一睹当地如何将游玩、研学、参观等形式与工业旅游、科普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给予游客全方位沉浸式的体验。
坡上建馆 山下开厂
双向赋能隆昌土陶传承创新
“整个窑炉遗址呈阶梯式依山而建,形似巨龙伏卧,故有龙窑之称。”当天上午,主题采访团驱车至石燕桥镇净土村,来到隆窑遗产博物馆。据隆昌金林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双介绍,整座博物馆通过危房改建、空间重组等方式,对传统龙窑进行及时抢修和文化挖掘,上下共有4层,博物馆内设有大师工作室、文创产品展示区、非遗体验空间等。
隆窑遗产博物馆藏品
在一层的文创产品展示区中,一件件精美的文创产品格外引人注目,大到陶罐、陶缸,小到碗、碟、茶具、摆件等琳琅满目、千姿百态;顺着龙窑楼梯向下,二层的土陶展示厅陈列着100余件藏品,承载时光留下的斑驳痕迹。
“博物馆在2023年5月正式营业,集土陶文物展示、非遗体验、研学交流、互动传习于一体,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土陶文化。”邓双介绍,目前,隆窑遗产博物馆已经同多所高校院所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设置大师工作室和青年人才驿站,进行隆昌土陶的文创产品开发创新,博物馆还在积极申请民营博物馆。
站在博物馆向山下望去,隆昌金林陶瓷有限公司的厂房渐次排列。“这两年,我们的天然气窑炉还装上了‘掌上大脑’,用手机就可以控制窑炉中复杂的烧纸控温等过程。”邓双表示,山上依托传统龙窑建设博物馆,山下工厂用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制作土陶产品,两者的交汇共同续写着隆昌土陶传承千年后的新故事。
工业遗址变身热门目的地
今年已接待游客5万多名
“今年以来,纪念馆已经接待超过5万多名游客,其中包含了1万多个学生,以及上千个团队。”6月26日,主题采访团来到隆昌气矿圣灯山气田工业遗址群,在讲解员刘海韵的带领下,了解石油人在川渝大地60余年找油找气艰辛奋斗史。
据了解,该工业遗址群地处隆昌市圣灯镇,设置有隆昌气矿纪念馆和四川石油会战史馆两个主展馆。2019年8月,隆昌气矿圣灯山气田工业遗址群被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命名为“第二批四川省工业遗产”。同年12月,“隆昌气矿旧址”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工业遗产”。
四川石油会战史馆
“圣灯山自古就有‘有灯出烟霞’的神奇传说,夜晚山上经常出现‘灯火’游走,被人们认为是天上的‘圣灯’,圣灯山便由此得名。”刘海韵介绍,上个世纪地质学家经过勘探研究,发现山下富含天然气,解开“圣灯”之谜。1955年,我国第一个天然气工业气矿——隆昌气矿在此成立;1958年,隆昌气矿组建我国第一个天然气研究站,掌握利用天然气制炭黑等技术,隆昌气矿炭黑厂由此成为我国天然气生产炭黑的摇篮。
时至今日,隆昌气矿早已停产多年,但这一抹来自圣灯山的“灯火”早已被一代又一代“川油人”带到各地,去年底,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年产天然气量突破400亿立方米,已建成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工业基地。
工业+研学跨界融合
打造文旅研学新地标
辉光球内的电弧跟着手指闪烁、铁砂通电后在音乐声中舞动……6月26日下午,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威远县的川威工业研学旅行实践营地,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互动体验装置吸引采访团成员争相体验,感受“电”的魅力。
川威集团工业研学旅行营地
川威工业研学旅行实践营地实际上是一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余热发电厂。2021年初余热发电厂全面停产之后,经过改造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工业研学旅行营地。据介绍,营地自2022年运行以来,共计接待3万余人,目前正计划在科普馆对面投资建设威远钢铁工业文化博物馆,讲述威远县钢铁工业文化的演变。
随着研学游热度攀升,威远抢抓机遇,丰富“工业文化+研学旅游”等形态,川威工业研学基地、石板河地学研学基地等逐渐正成为网红打卡地。
“下一步,威远将立足穹窿地貌、工业遗产、足球运动等资源,聚焦旅游消费新需求、新趋势,创新文旅业态、产品和服务,推出更多富有威远文旅符号、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威远县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