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钒钛产业“变形记”:一座老工业城市的绿色突围

2025-04-24 15:29:21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徐浩程刘煜瑞 王维

四川在线消息(刘煜瑞 王维)4月23日,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高炉中控楼现场忙而有序,橘红色的钒液源源不断从炉膛流出,经过冷却、压片、切段等工艺流程后,车间产出的五氧化二钒将发往全国各地。

川威炼钢车间 唐广 摄

距成渝钒钛生产车间不远处,川发兴能年产6万立方米的短流程钒电解液项目各生产单元有序运行;毗邻的国内首个钒钛磁铁矿低碳冶金示范项目。5000平方米氢基竖炉中试装置正拔地而起……窥一斑而知全豹。2024年,内江市“钒钛+”产业产值达545.88亿元,其中川威集团年产五氧化二钒2.5万吨,占全国总量20%。

以钒资源循环利用为突破口,内江“钒钛+”正上演产业“变形记”,为这座国家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写下“向绿而生”的鲜活注脚。

向绿而生

从“钢铁”到“钒钛”的产业跃迁

2022年12月20日,在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内江市首次提出构建“4+2”现代工业体系。当月底,内江举行全市工业发展大会,正式确立“页岩气+、钒钛+、甜味+、装备+”四大主导产业布局。

川发兴能年产60000立方米短流程钒电解液生产线项目现场

为什么选择“钒钛+”?

“一方面在新形势下,钢铁行业普遍面临着一场‘不得不变’的转型。另一方面也源于我们本身的资源禀赋及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内江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川威集团及钢铁行业等传统产业曾贡献该市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然而,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企业面临着经营成本日渐高涨、利润每况愈下等生存危机时,转型成为一道生死攸关的必答题。

内江的答案早已写在高炉1600摄氏度的铁水中。2012年6月,川威集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点火投产,将原来冶炼过程中无法分离的钒成功分离出来。在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下,内江逐步成为全国第二大钒制品基地。

川发兴能年产60000立方米短流程钒电解液生产线项目现场

政策东风强劲,带来的产业前景更加值得期待。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国在能源结构上正进行着重大调整。钒电池储能因寿命长、安全性高,成为风光储一体化中的“潜力股”,带动钒制品市场需求持续升温。

对此,四川也将钒钛列为“特色战略资源”,明确支持内江建设“中国绿色全钒产业基地”,与攀枝花共建“钒钛双城走廊”。这也成为内江推动“钒钛+”产业蜕变跃升的破局关键。

“初期,‘钒钛+’战略聚焦精品建材领域,在产业倍增方案中明确提出打造含钒钢材板材基地、优质焊材基地,拓展中高端工业用钢市场,推动产品迈向高端化。”内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将力争到2025年,“钒钛+”产业产值突破650亿元;到2030年,产值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速1.9%。

产业“变形记”

内江“钒钛+”全产业链如何破解转型密码

2025年3月,川发集团和川威集团联手打造的6万立方米钒电解液项目在威远投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短流程钒电解液制造基地,可直接对接下游储能市场需求,使得当地钒资源附加值提升10倍。

“项目3月11日正式投产。预计5月释放所有产能,达到满产水平。”川发兴能生产制造部副部长龙波宏介绍,与同等生产规模的传统“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相比,该项目减排比例达到60%以上,远期可实现净零碳排放。

一条从钒钛冶炼到钒制品制造,再到储能应用的全产业链正逐步成型:2023年9月,内江2MW/12MWh用户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投运,全钒液流电池的系统集成难题被攻克,用户侧储能项目成为全国样板;2024年4月,内江经开区40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开建,该项目投用后可为川渝电网提供首个大规模调峰示范,年调峰能力达1.6亿千瓦时。

川发兴能年产60000立方米短流程钒电解液生产线项目现场

技术创新带来的边际效应还推动了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

在成渝钒钛科技的智能炼钢车间,转炉控制系统通过声呐监测炉渣成分,炼钢周期从32分钟压缩至30分钟内,技术指标达到世界一流;

2024年,川威与中冶赛迪合作的氢基竖炉项目中试成功,该项目投产后,可通过提钛技术将冶金废渣“变废为宝”,把焦炉煤气转化为清洁氢气,推动冶金能耗降低30%,为行业低碳转型树立标杆。

以川威集团为龙头,内江正构建“钒钛+钢铁”“钒钛+新材料”“钒钛+新能源”三位一体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绿色化方向升级。通过巩固壮大钒钛+钢铁、延伸拓展钒钛+新材料、提质升级钒钛+新能源三大产业链,实现全链条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内江还联合中冶赛迪、清华大学共建钒钛研究院,攻关钒电池寿命、氢冶金降本等难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