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宇
6月27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甜美内江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了内江的寿溪河畔。
长安村一处院落
内江经开区靖民镇长安村的村民挎着新鲜蔬菜悠然骑行于湿地公园;太极广场上,晨练身影与鸟鸣相映成趣。这仅是内江乡村焕新的缩影——在产业活水浇灌下,长安村600亩板栗林果实累累,450亩蒲葵园年售蒲扇30万把,新引入的黄花种植将撂荒地化为“聚宝盆”,乡村经济脉络日益丰盈。
生态治理重塑了山水肌理。昔日的垃圾河经改造变身湿地公园,8米宽的寿溪河道铺满鹅卵石,5400米骑行道与4000米徒步道蜿蜒如带,周末游人如织,村民售卖果蔬单日收入可达百元。基础设施亦同步升级:13公里硬化路连通全村,天然气通户率达90%,废弃村小蜕变为书香四溢的“长安书屋”,村民生活品质悄然提升。
长安村一处院落
而在跳墩社区,近50亩油葵基地承载着特色产业的希望。通过土地整治与农科院技术支撑,这里不仅打造了葵花小镇、荷花池景点,预计产值约20万元,更以“高粱+榨菜”等多元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土地流转超2000亩,“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乡村蝶变,离不开基层智慧的闪光。钟家大院村民巧用拆房旧砖砌成微菜园,竹栅栏就地取材编织而成,建筑材料实现“零成本”。更可贵的是人心凝聚——32户自发筹资修水沟,民主推选“院落管家”,脱贫户担任保洁员。每月2元卫生费虽少,却承载着共建家园的共识。
基层治理的暖意浸润着村庄的日常:党员示范岗上40余名党员巡河调解,法治宣传栏与院坝会使矛盾调解成功率达81.5%,环保队推动“杂物间”变“环保角”。当暮色降临寿溪河步道,村民悠然漫步,虫鸣声从板栗林深处传来,产业兴、环境美、设施全、治理优的和美画卷,正在内江乡村的寻常日子里徐徐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