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宇
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定》,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为关键任务。这一系统性部署以儿童视角重塑城市发展逻辑,从空间改造、教育提质、健康守护、特殊关爱四维发力,为甜城下一代铺就温暖成长之路。
空间再造:从“城市中建场所”到“场所中育童心”
内江提出以“一米高度”重构儿童活动空间,推动公共设施适儿化改造。这一理念在济南甸柳社区的实践中已见成效——通过行星科普墙、彩色斑马线、口袋公园等元素,将200米街区转化为儿童探索乐园。而成都斑竹社区更以“小小竹耶”为主题,利用金角银边打造火车科普墙、议事空间,让500余名儿童在参与设计中建立社区归属感。这些案例为内江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嵌入儿童活动区,在街角增设安全游戏设施,将研学营地与自然景观结合,使城市真正成为“可触摸的成长课堂”。
教育筑基:免费学前与特殊教育“双轨跃升”
面对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内江打出政策组合拳。在学前教育领域,继实现92.86%的三年毛入园率后,率先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并通过新改建154所公办园、新增1.1万个学位的实践夯实基础。特殊教育创新更令人瞩目:东兴区特教校首创“医教融合”模式,在医院设立教学点,由教师与康复师联合制定方案。一名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经三个月口肌训练与绘本教学,语言能力提升近1.5岁龄水平。该模式使区域特教入学率从63%跃至91%,成为成渝地区推广样本。
健康守护:儿科医疗与心理关怀“双管齐下”
针对儿童健康新挑战,内江构建全域守护网络。硬件上发力儿科医学,完善市县乡三级儿童保健网络;软件上创新心理健康服务,通过校社联动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这种“身+心”双重关护,在佛山等地的社区健康驿站已有成功探索——将医疗资源下沉至居住区,使常规检查、心理咨询触手可及。
底线保障:特殊儿童“一个都不能少”
政策格外聚焦困境儿童群体:设立孤儿就医就学专项基金,强化留守儿童委托照护责任监管,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教育安置”双保障。这与东兴区特教校“送教上门”形成呼应——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为200余名重度障碍儿童定制成长方案,让教育公平照亮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