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是民族之魂,也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如何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内江以“绣花功夫”守护文化根脉,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一批案例正在涌现:开在村里的展览馆推动33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抱团发展;一家家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旗舰店即将入驻当地商业街区;夏布绣成为高专院校学生服装设计作品的重要元素;汉安烙画变身萌趣熊猫葫芦、雅致花鸟团扇,年轻化表达让一件件非遗技艺“潮”起来……
即日起,四川日报内江全媒体中心推出《非遗“活在当下”》栏目。看内江非遗如何真正“活”在当下。
内江观察 刘煜瑞 唐广
在内江市市中区,汉安烙画传承人王全和他的非遗展览馆远近闻名。
从2019年返乡创业,王全开始搜集展品、建设展馆。截至目前,展览馆已陈列有各类手工艺品上千件,涵盖了黄氏吹糖人、川南玉雕、雷氏蛋壳画等33个项目。
这个始于热爱的“创业”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
7月12日,从内江城区出发驱车30余分钟,到达市中区凌家镇大湾村。路边上,一座青瓦红檐、墙面满是鹅卵石装饰的小院静静伫立,颇为抢眼。院门上挂着一块“市中区非遗展览馆”的牌子。
推开非遗展览馆大门,这一座开在村里的展览馆面积虽不大,展厅、陈列室、手工体验空间却一应俱全。整个展馆主要由甜味、甜艺、甜文三部分组成,陈列了甜城蜜饯、黄氏吹糖人、烙烤画、汉安夏布绣、凌家竹编等各类非遗手工艺品。
“展馆其实它不盈利,我们是免费开放,平时的运维费用也需要自己承担。”谈及展馆运营情况,王全深有感触,“手工艺品不是刚需,刚开始的场馆运营、产品的销售都面临很多难题。”
单打独斗比不上合作共赢。王全意识到,经营过程中,仅仅依靠“汉安烙画”一个项目,在文创产品和团建活动上的吸引力远远不够,“必须引入更多的展品和项目。”
如何充实陈列品、引入更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刚开始搜集藏品、谈合作的过程中,王全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方面个人渠道受限,需要多方打听消息和实地考察;再加上场馆初创没什么名气,很难获取他人的信任与配合,不少传承人和收藏者都不愿意开展合作。
“凌家有一个老篾匠手艺很好,他做了一个‘观音抱鲤’的平面竹编作品,现在就摆在这个展馆里面的。”王全说,刚开始找到老篾匠的时候,老篾匠觉得光摆展览没有收益,不愿意把作品放到展馆里面来。“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继续跑。”面对传承人和收藏者的不信任,王全讲目的、讲规划,最终争取到了众多传承人的信任,最终在2023年11月正式开馆。
“上千件展品中,只有百分之二十是我自己淘来的,其他的都是合作方放到馆里展示代卖的。”王全介绍,该馆利用“代卖分成”模式,进一步降低了合作门槛,同时通过“订单式培训”“订制化生产”,有效解决展品供应问题、满足客户需求。“现在的展览馆就类似于一个杂货铺,相当于把我们非遗的文创摆了一些样品出来,包括本地的名优特新农产品也在做。”
不仅如此,王全的展览馆近年还先后申请非遗体验基地、市民游学基地等名片,面向社会承接团建、研学等活动,“馆内大部分非遗代表性项目,只要提前预约,我们都可以安排体验。”王全表示。
产品丰富了,销售又该如何解决?据王全介绍,他不仅联系全市各大景区景点、部分商场超市和文具书店设置展示展销点,还上架了几家互联网平台。2024年仅“汉安烙画”系列产品销售额就达60万元。
“我们在四方块的旗舰店马上也要开业了。”问及未来的发展,王全表示,该店将集“非遗展览+手作体验+手工艺品零售”于一体,打造了一个“可逛、可玩、可买”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
围绕产品创新,作为汉安烙画传承人,王全还在木板、宣纸等汉安烙画的传统载体外,还开发了葫芦、团扇系列文创产品,这些作品中既有烙画着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写着“不着急”字样的葫芦,还有画有工笔画的团扇、折扇等。“这批东西材料成本低,创作难度不高,价格比传统产品便宜。而且我们在创作时会更注重年轻化‘表达’,创意的选取更为灵活,卖得非常不错。”王全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