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 内江观察 刘煜瑞
立秋已过,暑热未消。在中国西部鱼米之乡——隆昌市的广袤田野上,中稻收割已进入最繁忙的高峰期。
8月20日,隆昌市胡家镇蒲芦村,连片的稻田金黄灿烂。与寻常大规模机械化收割的场景不同,当地田间地头收获的景象略显传统:村民们挥动镰刀收割水稻,再转运至集中脱粒点,最后才通过大型收割机进行脱粒。
高效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为何被“拒之田外”,转而采用这种看似更费人力、更繁琐的收割方式?面对疑问,蒲芦村党总支书记叶新刚给出了答案:“大型收割机履带沉重,下田碾压一次,对稻桩的损伤是致命的,直接导致再生稻发苗数锐减,减产可达三四成。”
蒲芦村土地流转率高达90%,绝大部分用于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中稻收获时节恰逢高温虾上市旺季。为确保稻虾两不误、再生稻根基稳,村上组织本地劳动力成立收割队,创新采用“五五分成”模式,稻谷售出后,收入由业主和参与收割的村民对半分成。
人工收割再生稻
“往年一到打谷子就头疼,既要忙卖虾,又要张罗请人,费心费力。”陈勇在蒲芦村流转了60余亩地。站在田边,他算了一笔丰收账,中稻亩产约600公斤,小龙虾亩产超200公斤,预计再生稻还能再收200公斤左右,综合下来,每亩毛收入能超过一万元。“‘一田三收’,经济效益实实在在!”
从人工收割到改良的小型专用机械,眼下隆昌市的稻田里,各种因地制宜的收割方式齐齐上阵,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保护好再生稻萌发的“母体”—健康的稻桩。
光有“稻桩”不够,科学管理才是再生稻高产的关键。“今年高温,收获期提前,稻桩留30厘米更合适,不能矮了,矮了影响腋芽萌发;也不能高了,高了无效分蘖多。”在田埂边,胡家镇农技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队队长余亮蹲下身,拨开收割后散落的稻衣,耐心地向围拢的农户讲解,“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稻衣必须清理开,不能覆盖在稻桩上,不然不透气,会影响再生芽的发芽率和生长。”
从精确到厘米的留桩高度,到及时清理覆盖物,再到后续的施肥、管水,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再生稻丰收的“密码”。这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技术服务队,将最关键的种植措施手把手、面对面地教给农户。
隆昌市地处川南,温光资源优越,是发展“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实现“一种两收”的理想区域。再生稻作为利用头季稻桩再生蘖穗而成的一季水稻,具有增产增效、节本省工的显著优势,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隆昌市2025年水稻种植33.4万亩,其中计划再生稻蓄留26.2万亩。该市布局2个万亩示范带、5个千亩示范区及60个示范田;推广川种优3607、内6优107等再生力强的优质品种,优质稻覆盖率超95%。此外,为提供技术支撑,隆昌还依托科研院所成立92支技术服务队,培训农技人员与农户超千人次;同时合作推广214台专用收割机,将碾压损失率从50%大幅降至20%以内。
小型收割机正在作业
近年来,隆昌市还成功创建“隆桥驿”区域公共品牌,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协议,以1.8元/斤的稳定收购价保障农户收益,通过“企业+农户”模式有效激发种粮积极性。
“最近,我们会持续抓好收割后3至5天的管理窗口期,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接下来将继续保障生产用水,推广专用农机并规范机手操作;建设综合加工服务中心,开发米粉等精深加工产品以提升附加值;同时,强化“隆桥驿”品牌运营与协会建设,积极拓展商超等多元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