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政策支持和补贴,有地方完整生态, 有地方小吃特色——
内江牛肉面如何牛向全国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珊
政策规定
合格的门店能按标准拿到扶持资金。其中北京、深圳的门店每家5万元,成都、重庆的门店每家1万元
验收标准
统一店招、统一制作规程,这是硬杠杠,不仅有助于保持美食的风味,对于树立品牌也有积极影响
差异化补贴
补贴策略基于不同城市的经营成本差异科学制定。这些补贴能覆盖初期装修和标准设备采购的大半费用
“我上个月就收到了第一批3.5万元的扶持资金。”9月3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南路经营内江牛肉面(三里屯店)的店主程梅,开心地告诉记者。
2024年,内江市定下“以北京为突破,以成都、重庆为重点”的开店目标,出台《内江牛肉面店扶持及验收实施方案》,全力推动内江牛肉面门店产业化发展。今年又将深圳门店纳入支持范围。根据政策规定,合格的门店能按标准拿到扶持资金。其中,北京、深圳的门店每家5万元,成都、重庆的门店每家1万元。
今年6月以来,内江市对在成都、重庆、北京、深圳增开的35家内江牛肉面规范化门店进行了验收工作,其中22家通过验收。借着政策的东风,这些通过验收的门店正在努力让内江牛肉面的香味,飘向更远的地方。
看政策:标准化验收+差异化补贴
内江牛肉面的标准化早有探索。2023年该市发布的《内江名小吃 内江牛肉面制作工艺规程》针对牛肉烧制、用料、调味等环节制定了严格标准。这种标准化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支撑。
内江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明确规定验收标准为“统一店招、统一制作规程”,“这是验收标准的硬杠杠,标准化不仅有助于保持美食的风味,对于树立品牌也有积极影响。”
实施方案中差异化补贴策略也基于不同城市的经营成本差异科学制定。数据显示,北京单店年均租金成本约为成都同规模门店的3—4倍,5万元补贴能覆盖初期装修和标准设备采购的大半费用。
政策的推动效果立竿见影。截至2025年8月,北京已建成14家内江牛肉面专营店和联营店,成渝地区更是突破500家,形成高密度的门店网络。内江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创新推行的“政策宣讲+老乡动员”模式在深圳取得突破,7月的宣讲会吸引了30余名内江老乡和深圳企业家参与,并在一个月后开启深圳首店。
看实践:核心标准不变+辅助调味灵活
为了让更多人吃到家乡的味道,退休后的程梅在北京开了3家内江牛肉面店。“退休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更多人都能尝到内江牛肉面的味道。”程梅说,最近收到的3.5万元政府扶持资金正好可以投入到店铺的运营和升级当中。
“‘细面重碱、宽汤红油’是内江牛肉面的传统工艺。但在北京,来吃面的老乡占比有限,为适应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需要探索改变和创新。”程梅说,首先需要在辣度上作调整;其次,面条的选择也要做些改变。
地方小吃要做到规模化经营并不容易,在成都市场打拼的郑立强则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2018年,郑立强从内江来到成都,开了第一家“郑立强内江牛肉面”。7年时间过去,郑立强在成都已经开了34家内江牛肉面门店,未来还将在广州和深圳开店。“坚持最传统的内江味道,我觉得这是我能开这么多家店的原因之一吧。”郑立强说,成都以及周边地方一般喜欢粗一点的棍棍面,这与内江牛肉面使用的细面正好形成差异化。
两位店主截然不同的实践路径揭示了内江牛肉面走向全国的核心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风味与适应地方口味间找到平衡。程梅微调选材、降低辣度以适应北方食客,郑立强则坚持正宗配方满足川人挑剔的味蕾。这种“核心标准不变,辅助调味灵活”的策略,正是内江牛肉面能同时在南北市场立足的关键。
看未来:产业化机遇+市场竞争力提升
内江牛肉面的全国扩张并非偶然。在内江,这项传统小吃已形成完整生态:2000余家市内门店创造近14亿元的年营业额,带动解决1万余人的就业,生意较好的门店日均销量200—300碗,年销售额最高能突破百万元……这种坚实的本土基础,为内江牛肉面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底气。
从区域特色到全国品牌,内江牛肉面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的发展路径。相较于前者的供应链主导模式和后者的加盟扩张模式,内江牛肉面通常都是小店经营。如今,政府的资金扶持更是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未来,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在规模化中保持“一碗面叫醒一座城”的烟火气?如何让内江的独特香味跨越地域差异?如何将政府补贴的“输血”转化为市场竞争的“造血”能力?这些都是内江牛肉面需要持续破解的命题。
随着内江牛肉面深圳首店的落地和更多城市的布局,这场始于内江街头的美食革命,正在进行一场地方小吃产业化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