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成渝之心,甜城内江,在双城经济圈浪潮中破浪疾驰:产业车间的轰鸣里,“钒钛+”“甜味+”集群拔节生长;物流港的铁轨上,区域枢纽蓝图徐徐铺展;城乡间的变迁中,老旧小区焕新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即日起,川观新闻记者踏访各区县,追寻项目建设的足迹,记录民生改善的温度,解码经济发展的动能。系列报道“内江‘城’势”,带你读懂这座城市的奋进密码。
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内江观察 唐广 刘煜瑞
9月18日,内江绿色能源产业园蓉源环保(内江)装配式环保生产基地里,一车一车地焚烧废渣正源源不断地运进车间。作为内江唯一以垃圾焚烧废渣为原料的环保企业,这里正演绎着“垃圾变金砖”的奇迹。
“用焚烧后的废渣作为环保砖等建材的原料,生产成本上比天然砂石低得多,压制出的环保砖抗压强度比普通砖更高。”内江蓉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学彬告诉记者,该项目于去年2月正式投产,2024年产值近2000万元,一年多时间已经发展成了“规上企业”。
谈及环保价值,唐学彬算了一笔账:“以前的垃圾处理往往是一件难事,生活焚烧后的废渣大多是掩埋处理,不仅占用土地,而且还有污染风险。目前,项目每天消耗200多吨废渣,一年下来就是7.5万吨,相当于少占30亩填埋地。”当初,之所以选址在内江绿色能源产业园的原因之一,就是看重白马发电厂等的配套发展,解决产业园发展的下游消耗。目前,企业与园区内多家企业已达成常态化合作,形成了本地绿色能源产业的闭合产业链。
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收不仅得益于“变废为宝”的绿色模式,同时也离不开项目先进的生产技术。走进车间中控室,大屏上实时显示着生产线各环节设备运营情况,这套全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监控大大节省了生产人力,原本需要配备25以上的生产线,如今仅需18人就完全足够。除此之外,车间的先进的控水技术也令人称奇,“我们厂房的控水技术目前在国内都属于领先水平,最关键的是零排放,生产废水经三级沉淀后循环使用,连除尘灰都回炉当原料。”
据了解,目前内江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废渣的日出渣量大概在300吨左右,而该项目生产线日处理能力最高可达800吨,远远超过目前内江全市的需求量。唐学彬告诉记者:“项目建设之初的设计规划就是立足内江,辐射川南。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联动,希望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绿色动能不断扩大。”
驱车十分钟来到表面处理基地项目工地,另一番“蝶变”正在上演:曾经覆盖上米厚灰渣的荒芜之地,如今已变成了12栋标准化厂房,现场工人们正加紧铺设专用废水管道。
“这片地以前堆的都是电厂粉,风一吹全是灰,附近村民都绕路走。”内江绿色能源产业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王俊告诉记者,为了把从前的废地转化利用,需要清运粉煤灰、填土平整等前期处理,项目建设成本有所增加,但依托园区“工业共生”模式,旁边电厂余热余压资源,为表面处理、新型建材等产业提供较低成本的能源支撑,同时推进工业固废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资源高效循环。
据规划,基地3年内将实现30家企业满驻,全部运营后预计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创造40亿元总产值。“目前已经签约入驻了6家企业,还有20余家企业有明确入驻意向,整个招商工作已完成超过80%,情况远超预期。”内江绿色能源产业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王俊表示,这片废渣地不仅“长”出了厂房,未来也将“串”起内江市从表面处理到精密制造的产业链。
作为内江市“固废资源化”的典型案例,蓉源环保与表面处理基地项目不仅是内江绿色能源产业园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也展现了“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的生态逻辑,而“变废为宝”的故事还在内江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