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地一年少用150多斤化肥,一个养殖场的绿色转型

2025-10-30 11:20:38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徐浩程康琴

川观新闻内江观察 康琴

10月24日,细密的秋雨依然未停。钟军吃过早饭,穿上防水靴,从工棚出发,照常沿着分布在浅丘果园间的土路,开始巡园。这是他每天的功课,走一圈要花将近1个小时。

经过一户村民家门前时,他热络地打着招呼。比起那些上千亩规模的种植户,他只算“散户”,但在当地,他算是“种植大户”。资中县高楼镇一心村8组的300余亩地,大部分都被他承包了。

待采摘的果子挂满枝头 康琴/摄

钟军边走边查看树上果子的情况。“爱媛已经卖了一波了,然后是耙耙柑,最后才是血橙。”走到一棵挂满半青半黄果子的树边,他弯下腰去捡起一个落在地上、布满斑纹的果子说,“今年雨水太多了,有些果子落了。”

“搞种植就是‘靠天吃饭’”,他有些担忧地说。雨一直下,果子快成熟时要打的药一直打不下去,就容易被果蝇叮上。“它只要一叮,果子很快就会烂掉。”

果园间修建了一座养猪场,今年养了300头,依托一套粪污还田系统,不仅解决了粪污处理问题,还解决了果树的施肥问题。钟军边走边介绍。猪场旁边是沼气池,每天猪粪全被冲进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发酵时间短则一周,长则半月。沼气池分离出沼气和沼液,沼气供日常做饭,沼液则通过管道提到曝氧池进行再沉淀。“从曝氧池出来的沼液就可以直接用来施肥了。”钟军指着果树间的黑色管道称,管道连着池子,遍布果园,施肥省了很大力气。

钟军介绍自家的粪污处理系统 康琴/摄

近年以来,当地政府鼓励生态种养、推进粪污治理,他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投入30余万初步建立了这套种养循环系统,政府补贴了10来万,特别在农业面源试点开展后再次完善粪污管网、农药管道、储粪池挡雨棚等设施,最终形成这套系统。

他说,虽然前期投入不小,但好处也很明显。首先,长期来算省钱。原本一亩地一年要用500斤化肥,但施用生物肥后,一亩地只用350斤化肥,每年一亩地就省了150多斤化肥钱,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1%—0.5%。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徐叶宁称,省钱是一方面,生物肥对于土质、水质保护也更有利。“当地年轻劳动力不足,一些种植户图省力,会直接把化肥施撒在土表,下雨这些肥就会大量流入河流,造成水质的氮磷钾含量过高,过度富化。”

其次,相比全用化肥的果子,用生物肥种出来的果子品质、口感更好,更卖得起价。钟军称,前两年,他开拓了浙江嘉兴的销售渠道。每斤果子比在当地至少要多卖几毛钱。他算着账,今年一棵树能收200-300斤,总共大概能收50、60万斤。除去请人修枝、收果、施肥、打药,以及购买农药、运输等成本,“比去年收成好。”

钟军介绍自家的粪污处理系统 康琴/摄

再者,也不用再担心猪粪污染问题了。钟军称,他之前的养猪场在镇子附近,经常被周围住户投诉,后来才搬到了村里。钟军称,这些年,在当地政府协调下,附近的养猪场也会把猪粪运过来给他处理。他还在果树间种植种菜,胡豆、豌豆等作物,对果树施肥后的肥力进行再利用,同时胡豆、豌豆等还有固氮的作用,减少氮肥施用。

2021年,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试点示范,探索形成易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措施。作为丘区传统农业大县,资中成为四川唯一、全国26个试点县之一。资中生态环境局在全县实施绿色种养循环行动,在试点区域开展“猪—沼—果”“猪—沼—粮”“猪—沼—菜”模式,指导试点区域内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种植园附近流经的石板河支流 康琴/摄

这套系统对于养殖户和种植户而言,不仅省钱,也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试点以来,当地石板河流域水质有了明显变化,2024年断面氨氮、总磷较2023年下降12.5%,优于Ⅲ类水断面增加12.5%;流域出口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浓度分别下降26.50%、37.44%、29.14%和2.39%。

钟军家的果园旁,石板河静静流过。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钟军对故土有很深的感情。上世纪90年代末,上班的饲料厂关门后,他先是学做水电工,后来回乡开始搞养殖、种植。靠着这些营生,他供两个孩子读了大学。这20多年,他也看到了家乡的变化。2006年刚从镇上搬来时,这条河到了夏天臭气熏天。前几年,河道进行了清淤,养殖业也越来越规范,渐渐地,河边有钓鱼的人了,“水质变好了,鱼也多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