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11月5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隆昌专场在四川省新闻发布厅举行。会上,隆昌县在城乡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受到不少关注。如何做到既有“颜值”又有“内涵”,“面子”“里子”一起抓?隆昌有自己的一套独特解法。

发布会现场
在城市更新领域,隆昌将“居民需求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重点破解停车难、污水治理等“城市病”。“我们像设计家装收纳一样精细规划,在老城区硬‘抠’出1230个小区车位,还利用城市‘边角料’地块新建38个公共停车场,新增1593个车位。”隆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肖峰介绍,针对车位使用效率问题,隆昌实施“分区定价”,核心区、一般区、外围区每日停车费分别为14元、9元、3元,引导车辆“快停快离”。
污水治理则靠“科技赋能”。肖峰透露,隆昌引进管网检测机器人“精准问诊”,近三年整治雨污错混接点229处,新改建管网80公里,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26个百分点;通过升级污水处理厂、新建甲子湾污水处理厂,城区日处理能力达8.25万吨,“再生水”还被用于道路洒水和景观补水,实现“循环利用”。截至目前,177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2.4万户居民告别“设施差”难题,隆昌也获评省级城市更新重点城市。
农村地区则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让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关键要让村民想干、能干、长干。”隆昌市副市长吴柯良给出“隆昌解法”:算清“三笔账”让村民“想干”——经济账上,建稻渔米加工中心、西南最大龙虾预制菜生产线;生活账上,用“前后对比图”展示5万多户农房、400多个聚居点改造成效;荣誉账上,每年拿760万元奖励“六净六顺”达标镇村。
为让村民“能干”,隆昌推行“村民监督小组”,鼓励群众全程参与规划、建设、验收,还组织施工队+劳务合作社+本地劳动力,引导村民投工投劳抵自筹款。“长干”则靠“积分制”,将环境维护、邻里互助等行为转化为积分,可兑换物资或服务,“付出有回报”的良性循环让农村面貌改善更长效。目前,隆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95%,近7500个“微田园”扮靓乡村,村民户均增收4000元,真正实现“颜值”“价值”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