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巴蜀文化是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核心文化之一。从古至今,巴蜀人文荟萃,涌现了李白、苏氏三父子、郭沫若、张大千等诸多历史文人;留下了九寨沟、都江堰、武侯祠、阆中古城、宽窄巷子等众多名胜古迹。
步入新时代,“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再次将巴蜀大地推上发展风口。内江,作为“成渝之心”、沱江轴上的明珠,占据着绝佳发展区位,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进,脱颖而出”呢?
研究内江我们发现:内江既是成渝城市群之心,也是成渝交通中心,未来更是成渝经济中心,同时,与成都东进战略和沱江轴发展战略,亦可遥相辉映。
内江,是巴蜀大地首位状元——范崇凯的故里,做好范崇凯这张文化名片,能很快获得川渝地区的认同感,快速切入成渝经济圈,提高内江在全国的知名度。
蓝城·花萼里项目,将通过挖掘巴蜀状魁范崇凯及状元元素,融入巴蜀非遗文化,结合现代人生活方式,打造文旅康居小镇,搭建蓝城在中国西部首个“社会自治共管”运行体系。以“状元文化”为切入点,奏响内江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社会自治共管三篇乐章。
第一篇:内江文化旅游
1
深挖文化底蕴
内江的范崇凯——巴蜀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在巴蜀文化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范崇凯,字金卿,古汉安(今内江)人。在唐玄宗年间,为"花萼相辉楼"作赋——《花萼楼赋》,后被誉为“天下第一赋”,名满天下。
花萼里项目以“状元文化”为核心,融入戏曲、川菜、非遗文化等元素,建设状魁楼、花萼相辉、花萼书院、乡村大礼堂等文化展示空间;设立文创中心,成立国学教育社团,扶持文化工作者的研究与创作。
保持蓝城的匠心精神,充分挖掘素材,尊重历史,让内江人记得住乡愁。
2
革新文化的展现形式
独特的建筑风格
蓝城的中式建筑风格,承袭东方人文生活的精神向往,通过营造“宅、院、园、巷、街”的多进式格局,让不同空间场景在层层递进中渐次呈现。最终完成亭台楼榭、坊间院巷的自然转换,形成“院中有宅、宅中有院”的居住形制。
既还原了中式建筑的邻里关系,又是中国人内敛注重隐私的居住理念的表达,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呈现。
升级完善配套功能
川内众多文化古迹底蕴虽好,但很多景点的酒店,餐饮,休闲设施简陋,私密性差,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开单率和客单价均不高,产生不了消费和税收,游客回头率较低。
花萼里项目将以“48小时停留”为目标,从衣、食、住、行、商等全方位配置业态,为游客和家人规划好”不间断”生活功能。并配套线上线下现代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落地。为花萼里“小镇+旅游”的创新文化旅游展现形式,奠定坚实基础。
强调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相结合
一方面,我们通过固定建筑和景观,打造一部分静态文化展示空间,传承内江的文化记忆;同时,我们会配置剧场式表演、沉浸式演出、体验式参演、清空式修心、户外运动型项目。
通过动与静的结合,让游客“四肢、五官利用起来”,增强游客参与感,打造“沉浸式”旅游生活。
古元素与今生活相结合
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结合历史典故编写剧本,用戏曲、话剧、视频直播、网红打卡等形式呈现,与游客的吃、喝、玩、乐、购结合。
将文化与生活串接,唤起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文化的热情。让文化不仅可以瞻仰,更可以消费。
3
打造自循环产业生态链
花萼里项目将强调与周边农业、农村、农民紧密连接,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嫁接农产品种植;适当增设民宿、农家乐休闲配套;打造乡村观光、农产品电商等旅游产品体系,为城市人口提供释放压力的机会,为原居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增加收入。
形成旅游、文化、科创、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产业生态链。项目以1-3平方公里的镇域建设,带动周边5平方公里、5万人口以上的协同发展,促进原居民回归家乡工作和生活。让内江人不仅记得住乡愁,更看得见未来。
第二篇:内江康养产业
1
搭建完善的健康医疗体系
花萼里提供专业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配备康复中心、中医养生馆等,涵盖了从咨询到护理与诊疗的全面服务。通过健康管理、医疗护理、居家生活三重服务体系,建立一种全新的养生系统,让老年人身心健康、青春焕发。
2
学院式养老
学院式养老模式”的核心要素是“颐乐学院”,即以学院式的组织方式,围绕“颐、乐、学、为”四个核心要素,构成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形态,开展适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重新构建长者的晚年生活。
用学校的组织形式,重新规划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使其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充分的交流和愉悦;成立各类社团:“琴、棋、书、画、艺、诗、家,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不落,让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精神层面丰饶富足,让幸福感充盈日常生活。
真正让老人老有所颐、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帮助老年人发挥余热,重回社会,获得自我价值 , 赢得尊重。
3
全龄段养老
在中国传统的生活观念及家庭生活结构的影响下,“中国式养老”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相比区隔式养老,中国人更崇尚四世同堂,共享天伦之乐。
蓝城在“养老营造”上,为中国人焦虑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创造了新的模式。从小孩到青年,直至百岁,建立在全年龄段的基础上,提供全年龄阶层的健康管理服务,打造以颐乐、健康、养生、教育、产业、商业为主体的全龄段生活服务体系。
通过老人养老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之道,实现小孩、青年、老人和谐相处,为小镇居民营造能够在小镇健康成长和安心老去的归属感。
第三篇:内江社会自治共管
1
居住者生活网格
以传统结构打造崭新秩序,实现对每一位居住者的关照。实践一种全新组织形态,把小镇每户家庭通过一个细致完善的网络组织起来一一以户为单位,从下往上构建一个树状网络体系:每户家庭为一个单位,设生活家长;十户家庭为邻里,设生活里长;十个邻里构成一个村,设生活村长。
通过这样的网络系统,快速了解每户家庭在生活过程中对于商业、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各种服务需求,并予以解决,让小镇生活服务能便捷有效地输入每一户家庭。
2
“义工”管理模式
从公区维护、社团老师、手工艺人、运动教练,到社区导游、服务接待,再到邻里间宠物代养、房屋照看、老人代管等均由“义工”管理。
“义工”由小镇业主组成,通过推荐、选举、竞聘等方式产生。利用大家碎片化的时间和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劳动交换,让邻里之间有更多互动交流和互帮互助,增强小镇凝聚力。
3
小镇公约
在文化建设上,制定小镇公约,通过组织邻里节、敬老节等活动,建设业主自治共同体和精神家园。
对于小镇管理和维护,成立生活设计委员会,设置生活镇长及小镇生活相关管理职务,在小镇居民的监督和帮助下,对小镇的日常运营管理负责。从而发挥社会组织对社会成员的引导作用,培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普世价值观,协同构建自治共管的社会治理格局。
花萼里秉承“文旅为魂,康养为本,美好生活为根”的愿景,旨在成渝双城发展战略中探索出一套新型城镇化运营模板,让内江不仅仅是内江人的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