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内江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综述

http://www.scol.com.cn  (2017-07-21 09:17:00)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姜晓凤  

禁止焚烧,加大综合利用力度

农作物秸秆处理走向“生态化”

养殖方面的粪污处理难题,通过种养结合的循环模式,实现了绿色发展。那么,在种植方面的农作物秸秆处理问题,内江又有什么举措?

农业生产根据时节,每个季节几乎都会有不同的农作物秸秆产生。

早些年,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农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农作物收割完毕后,秸秆也被全部收集起来,成为农村取暖、生火做饭的主要燃料。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饭煲、液化气、天然气等逐渐进入农村家庭,农作物秸秆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若秸秆管控不好,焚烧秸秆产生的污染物不仅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也极易引发火灾,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视范围降低,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此外,焚烧秸秆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等。

今年4月、5月,内江开展了一场与秸秆的“斗争”。

另一方面,在市中区和经开区的许多乡镇,却因为一家公司的到来,顺利解决了油菜秸秆的难题,并实现了增收。

记者了解到,市中区白马镇和合源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主要为生物质发电厂提供生产原料——生物质燃料。

7月19日,雨后的甜城,蓝天白云,清风徐徐。位于白马镇黄石社区1组的和合源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没有机器轰鸣,没有工人穿梭,只有堆积如山的锯木屑。

为何此番场景?记者不禁发问。

公司总经理李志勤告诉记者,为了更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环境,公司从7月初开始暂时停止了生产。待新的生产设备全部到位后,即可重新投产。

据了解,和合源公司通过回收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将粉碎后的秸秆与发酵过后的粪便进行中和,制成生物质燃料,通过秸秆粉末降低粪便的含水量。整个生产过程不使用水,也不产生废水、废物,生态环保。

李志勤介绍,现阶段公司通过在产品里添加除臭液以减少异味,接下来,将通过改造生产车间环境,在密闭空间使用除臭机,届时,生产车间将几乎没有任何异味。记者注意到,公司的办公区内,除臭机已经购回,只等所有设备到位,安装完毕后即可投入使用。

李志勤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开始,公司已经回收处理了1万余吨畜禽粪便、3000余吨农作物秸秆以及3000余吨锯木屑。

今年油菜收割季节,公司以每吨80元~120元不等的价格从农户手里收购农作物秸秆,将破碎机运到公路边或田边,现场粉碎秸秆,再将其运回公司。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处理难题,同时还让老百姓实现了增收,因此,李志勤的公司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记者从市中区农林局了解到,为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接下来,区农林局将同公司一道,在各乡镇每村选设3—4个秸秆收储点,以实现秸秆粉碎的流动化作业。

据介绍,去年以来,市中区依托和合源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初步构建了“公司+农户”的回收运作流程,较好地提高了秸秆的收购效率。今年该公司预计收购秸秆1.6万吨,为农户增收160余万元。此项目的实施对秸秆相关产业和新型能源发展具有推动和示范作用。

实际上,直接还田是秸秆最有效、最可行的利用途径。根据测算,秸秆还田可以节约大量的化肥,每亩还田秸秆200公斤,可以少施20%的磷肥和钾肥,即每亩少施2公斤氯化钾和5公斤过磷酸钙,每亩节省化肥投入15元。根据实际,市中区还重点推广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扶持了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鼓励扶持农机专合社在机收时直接将秸秆粉碎还田,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今年将通过机收粉碎还田8000余亩。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2016年全市共推广秸秆还田面积210.57万亩,秸秆产生量197.73万吨,可收集量166.39万吨,综合利用量139.5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占可收集量)达83.87%。今年,通过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力争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

据市农业局土肥站负责人介绍,今年,内江将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示范推广力度。一是广泛推广适合内江的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过腹还田、堆沤还田等各种秸秆还田方式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力争2017年秸秆还田面积达到210万亩以上。二是积极推广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如稻—麦/油+集约化种菇模式,将收割后的麦秆、油菜秆集中于层架式二次发酵菇房中种植草菇、蘑菇等,种植食用菌后的下脚料返还于农田,改善土壤肥力,避免秸秆焚烧问题,2017年力争通过基料化消纳秸秆8万吨。三是在全市玉米、甘薯、水稻及牛羊等主产(养)区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饲料化养畜技术,2017年力争通过该技术消纳秸秆10万吨。四是采取其他途径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依托秸秆回收利用企业,在高速公路沿线两侧村民小组回收作物秸秆,政府补贴一部分,企业自筹一部分。

改造农田,提质增效

农业生产方式走向“现代化”

6月21日,艳阳高照,行走在隆昌县黄家镇观音岩村的山间路上,放眼四周,郁郁葱葱的玉米地、生机盎然的秧苗,甚是养眼。脚下硬化了的田埂,将稻田分割成块块方形,连绵的碧绿农田一直延伸到了山谷深处。

如此美丽景致,并非早已有之。

观音岩村农田面貌的改变,是内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内江狠抓基本农田环境保护的措施之一。

近年来,内江大力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各县(区)按照“竞争立项、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产村相融”的原则,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去年10月,借助隆昌县2016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观音岩村与张狮村两个村共计700余亩农田全部得到改造,农田变得方正,有了田间生产路、机械下田通道、标准化水渠,保证农田灌溉和排水。

内江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做到能排能灌,能水能旱,水旱轮作;对中低产田土广泛实施坡改梯、薄增厚,加强田间渠系配套建设等,努力提高旱坡地抗旱、保水能力,实现“田成型、土成方、渠相连、沟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

隆昌县农林局土肥站副站长王佐华告诉记者,目前,农户水稻栽种大部分是人工完成,但收割将实现机械化统一收割。在条件成熟时,机械化播种、插秧也完全可能实现,人力、物力投入将大幅度减少。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近年来,内江狠抓基本农田环境保护。依托油菜产油大县项目、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水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98万亩,其中:2016年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0.25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28.1%;2017年6月底已建设高标准农田14.89万亩,占目标任务的78.3%。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改造,也有更多的业主进入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创业,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可谓一举多得。(姜晓凤 文/图)

首页上一页12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