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下身子加油干,当好扶贫“主攻手”

2019-11-01 09:25:07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姜晓凤 谢榕

扑下身子加油干,当好扶贫“主攻手”

——记2019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陈才良

陈才良(左)在贫困户家中走访

陈才良在记录数据

编制全市扶贫开发规划、制定及落实扶贫领域相关政策、推进全市扶贫项目建设、安排扶贫资金使用……作为内江脱贫攻坚事业的参与者,内江市扶贫开发局审计稽察科科长陈才良已在扶贫领域工作了8年。

探索创新并推广投资收益扶贫模式、结合实际指导贫困乡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真情帮扶为贫困户排忧解难……2019年,全市实现3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陈才良是这场脱贫攻坚战胜利的见证者。

由于表现突出,今年10月,陈才良被表彰为2019 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

■ 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双丰收”

■ 他探索创新“两集中、三权六化”投资收益扶贫模式

10月31日上午,记者走进陈才良的办公室时,他正忙着和同事肖增能讨论、核对一组扶贫领域的验收数据。肖增能念一组,陈才良便顺手在本子上写一组,然后再与电脑数据核对一遍。

“这些数据可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认真、严谨对待。”

在扶贫领域工作了8年,陈才良早已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全市脱贫攻坚战中。

2011年开始,陈才良在隆昌市扶贫办工作。2015年1月,他被调至内江市扶贫开发局,任扶贫开发科科长。工作地点和职位的变化,让陈才良更懂得了身上的责任。

作为贫困村退出的硬性指标之一,村集体经济收入是众多贫困村的痛点和难点。2015年底的一次统计结果显示,全市301个贫困村中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占到60%以上。

“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成为当时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必须做出探索。”陈才良说。

结合全市因病因残致贫、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占比高的特殊情况,按照《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内江提出了“两集中、三权六化”投资收益扶贫模式,并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相关市级领导的支持,陈才良就是重要的参与者、执行者和探索者。

所谓“两集中、三权六化”,即贫困户集中受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使用;产权集体化、资本化,经营权专业化、阶段化,收益权股份化、动态化。

2015年,该模式在市中区永安镇瓦堆湾村、东兴区小河口镇红林村两个贫困村进行探索试点。

以瓦堆湾村为例,村里整合市、区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社会资金、专合社自筹资金等共计273.44万元,引进优良架子牛50头,采取“专合社+养殖业主+贫困户”经营模式。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畜牧园区基础设施和相关附属设施全部转化为村集体资产;园区由村集体或村集体与业主共同成立的专合社持有,股份平均量化给全村59户贫困户共156人;经营权由专合社引进的业主负责,双方一次性签订5年合同(期满后可续签,也可以另外引进业主经营)。每年可增加贫困户资产性纯收入8万元,贫困户年人均增加纯收入513元。

也就是说,该模式获得的收入属于村集体经济,按股分到了贫困户手中。这样一来,村集体经济有了,贫困户的收入也保证了。

新的模式试点阶段,许多老百姓不理解不支持,有的人找到村干部“讨说法”,遇到这种情况,陈才良只能和县(市、区)、镇村扶贫干部、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村集体的账户上其实也需要有收入,用于开展一些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特殊贫困户进行困难补助等。”陈才良把新的想法向领导作了汇报。

2015年7月,“两集中、三权六化”投资收益扶贫模式在全市20个贫困村推广时,均分给贫困户收入的份额由100%调整为了60%-70%,其余的则归村集体所有。

2016年,“两集中、三权六化”投资收益扶贫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肯定,作为典型经验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扶贫开发》2016年第五期上刊载。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市180多个贫困村推广。

■ 要把扶贫资金花在“刀刃”上

■ 他结合地区、农户实际指导产业发展

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如何让财政扶贫资金花在刀刃上,让村集体和贫困群众在最小风险中获得收益,是陈才良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县(市、区)扶贫部门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建设方案报到市上,我们再联合相关行业专家对他们的建设方案进行分析讨论,然后给他们一些建议。”陈才良说,之所以对各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做分析和把控,是为了避免群众跟风发展而导致产品失去价格、品质优势进而影响收入。而市级层面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全市产业规划的区域划分,避免趋同。

陈才良还记得,2017年,威远县的一个贫困村计划在村里发展砂糖橘,初步计划种植规模数百亩,由村里组建的专合社进行运作。看到方案后,陈才良找到市农业农村局和行业专家一起论证,专家认为,内江的土壤、气候、光照等都不具备种植砂糖橘的最佳条件,即使种植出来,在品质上也会大打折扣。

陈才良帮助村里及时调整了产业项目,目前种植了300余亩的桃树和李树,并通过林下养殖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充分利用了空间,还实现了除草、治虫、减少家禽饲料等多重效益,群众也获得了收益。

“产业发展不能盲目,对于每个贫困户来说,我们提倡根据其文化水平、劳动能力、种植习惯以及当地自然条件来选择脱贫措施,对整个村来说就更需要严谨、细致的调查研究了,千万不能让扶贫资金打了水漂。”陈才良说。

近年来,陈才良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345”现代农业产业提升行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351”方案,围绕成渝经济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让产业发展带动成为了增强贫困村、贫困户“造血”功能的重要手段。2019年,全市贫困对象发展特色种植业9691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56.51万只(头)。

在同事肖增能眼中,陈才良不仅工作能力强,善于关心指导新同事,他也从陈才良身上学到了不少“技术”。肖增能说,每次和陈才良一起下乡指导扶贫工作,陈才良常常能从贫困村各项事务中找到关键性、本质性问题,并以适当的方式告知或提醒当地村干部,巧妙地缓和了关系又解决了问题。

■ 用心用情帮扶贫困群众

■ 他是全市脱贫攻坚胜利的参与者、见证者

除了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出谋划策,陈才良也是一名尽责的帮扶责任人。

东兴区柳桥镇长桥村是内江市扶贫开发局定点联系的贫困村,5组村民徐传荣则是陈才良联系帮扶的贫困户。徐传荣今年71岁,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因为家庭贫困,儿媳在一次外出打工后便不知去向,儿子也常年在外打工,留下孩子交由徐传荣老两口照料。

在走访联系中,陈才良注意到,徐传荣家的房子为土木结构,其中有两间已经出现了垮塌现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老人也有强烈愿望,想要修建新房。

陈才良将徐传荣的情况和愿望及时向村两委作了汇报。徐传荣家被列入危房改造名单,获得2万元建房补助款,一家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安全住房。

考虑到徐传荣夫妻俩年龄较大,劳动能力弱,不便于从事劳动强度大的传统种植业,陈才良为他们制定了新的发展方向,经多方协调,为徐传荣申请了专项资金,将两亩水田改造成鱼塘,靠着养鱼一项收入,徐传荣每年至少增收3000元。

扶贫扶志,陈才良深谙其理。在与徐传荣的走访交谈中,除了帮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陈才良也注重引导对方转变思想观念,靠勤劳双手改变生活现状,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现在明显感觉到他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每次我们去走访、慰问的时候,他懂得感恩党和政府了,也更勤劳了,他自己都说‘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陈才良告诉记者,徐传荣的这些变化,让他感到欣慰。

今年70岁的东兴区白合镇金观村贫困户陈华玉老人,也是陈才良帮扶的贫困户。在今年10月的一次走访中,陈才良发现独自一人居住的老人虽然有了新水井,但水井离家有几十米,吃水十分不便,于是他自掏腰包,为老人购买了抽水机和水管,让老人吃上了“方便”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2017、2018年全省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内江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列入综合评价好的市(州);全市多个集体和多名个人获得全省表彰;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市3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脱贫攻坚事业走向胜利,陈才良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全市脱贫攻坚领域成绩斐然,表现突出的陈才良也相继获得了第六届四川省“记一等功公务员”、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内江市经济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参与扶贫、见证胜利。从最初开展工作时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到群众的支持、配合和肯定,陈才良经历过苦闷,感受了欣慰,也收获了喜悦。(姜晓凤 谢榕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