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四项措施”打造搬迁群众新生活
 

2020-11-12 09:31: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周海波张啸 张晓荣

四川在线消息(张啸 张晓荣)资中县“十三五”期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4户2764人,涉及20个镇283个村。

针对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资中县积极做好异地搬迁扶贫工作,以“四项举措”打造搬迁群众新生活。

落实扶持政策,产业发展新气象。对建档立卡搬迁人口采取补贴补助、技能培训、技术服务、信息发布、示范带动等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发展壮大特色种养业产业发展规模。2018年以来共投入资金552.8万元,带动搬迁户954户2764人,完成特色优势产业扶贫项目种植1232亩,养殖5.2万只(头、箱)。鼓励具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7户12人发展旅游业。通过“龙头企业+搬迁户”“龙头企业+基地+搬迁户”“龙头企业+合作社+搬迁户”等模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脱贫,实现5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帮扶搬迁户542户,户均增收2300余元。

盘活资源优势,资产收益新模式。积极探索“资产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搬迁对象变股民”的方式,对投入安置区的设施种植、养殖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建档立卡搬迁人口,通过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带动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增收。一是政策性资金入股模式。将产业周转金、产业扶持资金、信贷扶贫资金等政策性资金,入股到家庭农场、专合社等,将生产经营收入的30%分配给村集体,再针对搬迁户进行二次利益分配。354户搬迁户通过入股集体资产,获得年人均分红300元。二是固定资产入股模式。对投入安置区的设施农业、养殖、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或者搬迁户把自有土地、山林、水面等作为资源,入股到专业合作社,按贫困户入股方式和份额进行收益分配。三是投工投劳模式。家庭农场、专合社优先使用具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通过长期就业或季节性务工带动搬迁群众300人,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

强化就业扶持,民生工程新跨越。“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县解放思想,出台政策,积极支持易迁户就业,增加收入。依托产业基地、中心村安置的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完善“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模式,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人口至少接受一次职业培训,掌握一项就业技能。一是举办各类就业培训。为确保有培训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人口至少接受一次职业培训,掌握一项就业技能,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投入资金10万元,对建档立卡搬迁户开展种植、养殖、家政、电商、厨师、礼仪等各种培训班,参加人数占搬迁人口的74%。二是利用公益岗位实现就业。用足公益性岗位政策,设立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安置易迁群众,实现搬迁户稳定增收。

落实兜底制度,社会保障新生活。一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搬迁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统筹协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等政策,加大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等政策加大对搬迁贫困人口倾斜力度。二是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对搬迁群众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即:移民原承包耕地、林地经营权、受益权不变;移民享受合作医疗政策不变。三是加强教育扶贫政策。对搬迁群众受高等教育阶段新入学大学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给予一定补助资金政策,确保完成学业。同时,对就读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雨露计划”教育补助每人给予1500元的基础上,投入教育扶贫助学基金,重点对子女伙食费、交通费进行补助,全力防止因学致贫和返贫。四是开展健康扶贫。对所有搬迁群众实行由财政代缴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对搬迁群众进行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制度,坚持合作医疗90%的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全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