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扫庭院
垃圾清运
“亮灯”上墙
作为全县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资中县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百日攻坚”于3月中旬启动,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大家围绕市容秩序、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扬尘、占道修车(洗车)、农贸市场、乡村环境、机关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城乡环境治理和提升。
全县上下形成比学赶超的环境卫生大评比氛围,各镇集思广益,创新机制,各显其招,明眼可见的环境卫生改变正在资中县大街小巷、乡间农家发生着。
罗泉镇:实施“大院长”制,手把手指导
没事时,由乡里乡亲推选出来的罗泉镇雎家村“大院长”林祥忠,习惯到自己负责监督的几家农户房前屋后转一转,看看农户庭院里卫生打扫得如何。
“家里这些扫帚、锄头要摆放整齐,统一放到一个地方。”“你看,你家的鸡鸭到处跑,要及时清理粪便哦!”碰到农户庭院乱摆乱放、垃圾成堆的情况,林祥忠总是一边苦口婆心地劝导,一边走进庭院帮忙清理。对于卫生困难户,他重点“关照”,入户手把手地指导。
在林祥忠的监督指导下,村民的卫生习惯渐渐发生改变:垃圾扔进了垃圾箱,物品摆放有序,有的村民还在庭院里种花,让庭院不仅干净,而且美丽。
针对场镇和农村环境卫生的痛点、难点和重点,罗泉镇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探索清洁村庄“大院长制”、卫生评比“红绿灯制”,发动群众参与,依靠群众提升。
庭院打扫干净了,如何长期保持是关键。为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罗泉镇制定了相关的卫生评比细则,将物品摆放、家禽圈养、垃圾收集、沟渠通畅、院坝清洁5个方面作为评比标准,对评比绿灯率达80%的“亮绿灯”鼓励,对绿灯率在50%-80%的“亮黄灯”提醒,对绿灯率在50%以下的“亮红灯”警醒,并将评选结果张榜公示在全体村民环境卫生明白卡上,进一步健全管理和责任机制。
“红绿灯制”让“大院长”和农户们变被动为主动,“亮绿灯”的“大院长”和农户得到日化用品等小礼品;“亮黄灯”“亮红灯”的则分别被提醒、警醒,考评人员还现场对其开展思想教育,督促其打扫卫生。通过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全镇上下营造出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鱼溪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
鱼溪镇双联村,干净的公路、整洁的农家、配套的垃圾库、郁郁葱葱的柑橘树,一派舒适祥和的乡村田园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美丽的风景,是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党员何国全家中,摆放整齐的家(农)具,反映了他爱卫生的好习惯。他每天都会打扫自家房前屋后。
为构建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鱼溪镇结合实际,试点先行,将双联村设立为环境卫生先进示范点,采取村民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的“三个一点”筹资机制,解决环境治理资金筹集问题,形成“以点带面,共同进步”的局面。
按照常住人口每户一次性100元的标准筹资,村里将筹集资金用于修建固定垃圾房、购买垃圾桶及清运工具,坚持每日清理。“同时,对村里常住人口按每人每月筹资3元的方式,将筹资用于垃圾清运和保洁人员补助费用。”双联村的村干部崔清清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经管会和监管会,每月公示经费使用情况。
“以前我们的垃圾完全自费清运,现在镇上陆续为村上投放铁皮垃圾箱,由专门的垃圾回收企业统一清运回收,清运费由政府补贴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希望带动更多人爱护环境,美化自己的家园。”崔清清说。
双河镇:推行社会化服务,卫生保洁高标准
居住在资威路沿线的村民,最近发现路边垃圾池里的垃圾清运更及时了,各种垃圾堆放的时间变短了。
原来,双河镇为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提档升级,补齐农村环境卫生短板,引进了市场化运作模式。
记者了解到,双河镇投入40余万元,通过招投标引进专业的垃圾清运公司,将垃圾清运及环境保洁工作外包。引进的企业主要对全镇农村环境卫生及农村公路进行高标准的卫生保洁,重点做到每天清运全镇80个垃圾池的垃圾,并做好清洁工作。
为督促工作落地落实取得实效,对清运公司,该镇每天安排专人对垃圾池垃圾清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扣减外包经费,并决定来年是否续约。
除政府监督考评外,该镇还将传统的政府考评,变更为政府主导、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积极参与的多元考评方式,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优势,找准群众诉求,调动群众参与城乡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民参与、全民治理的城乡环境治理大格局。(周瑶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