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五良”底子、下绣花功夫 内江探索丘区农业向规模化要效益

2022-11-10 11:54:20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周海波郑志浩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郑志浩)“小麦是‘七分种、三分管’,大家一定要抓好现在的小麦播种窗口期……”11月2日,站在资中县公民镇太平寺村的田坎上,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汪仁全声音洪亮,介绍小麦种植的心得。

这是内江小春生产暨全程机械化工作现场推进会现场的一幕。内江计划以推进会为契机,在宜机化改造后的土地上以更大力度推广小麦种植,探索丘区农业规模化、高效益发展的新路径。

内江小春生产暨全程机械化工作现场推进会现场。郑志浩 摄

狠下功夫:

引入新机械,作业更精细

活动现场,在一块3亩左右的梯田里,播种机尾部的刀刃快速旋转翻耕土地,已经拌好肥料的种子沿着导管不断滚落到地面上,随即被翻起的深色土壤淹没,静待发芽。

资中县公民镇是省县共建“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省级样板区所在地,在去年完成了土地宜机化改造。“这里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探索应用更适合四川丘区农业作业的机械设备。”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曦介绍,去年这块地尝试了无人机飞播,虽然效率较高,但是播种的深度偏浅,种肥损耗偏多,今年选择了由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开发的新型播种机。

目前的试验情况颇为令人满意。“新机械作业效率高,旋耕、灭茬、施肥播种一次完成,并且更适应川内阴雨天气带来的土壤黏湿等问题。”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杨昌敏介绍。郭曦则打开驾驶室,指着驾驶员身旁的导航平板说,新机械引入了北斗导航系统,能够让初学者快速上手,还能提醒驾驶员有无播种遗漏的区块,“这能解决当地农机操作人才紧缺的困扰。”

既有外来的新机械,也有本地的“老面孔”。“去年这里就使用了本地的小麦品种,虽然播种晚播了半个月,仍实现了亩产408公斤,今年力争迈向亩产500公斤。”汪仁全在现场抄起一袋写有“内麦101”的种子袋介绍,今年内江小麦种植扩面目标为2万亩,这一来自内江本地的小麦品种也将成为推广种植的主力。

打好底子:

“良制”为保障,村集体当“管家”

在播种机忙碌时,记者注意到,郭曦走到长满杂草的田坎上,用力跺了几下脚,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田坎很硬,说明天然的生态护坡已经起作用了。”他说,这表明土地经过改造后已经有了良好基础。

“五良”融合即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制的融合发展。郭曦介绍,在前期探索之后,前四个“良”在样板区已经基本具备,接下来关键在“良制”上进行探索,摸索更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

相比于以往依靠大户带动规模化种植,内江将探索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方式。

“将更侧重于让村集体当好‘管家’。”太平寺村党支部书记申林介绍,农户将土地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目前按照每亩500元的保底收入进行分配。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粮油作物种植和管理上购买专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事打包托管。产品收获售卖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取必要的公用设施建设资金和集体备用金后,和托管农户分红。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保障了农户的收益,也能让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了稳定收入,并通过市场化的服务带动撂荒地整治。”汪仁全表示,在这一模式的实践中,考虑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业人员相对不足的现状,村一级还要遴选一批有意愿参与农田管理的人才,跟着专业农事服务机构学习,培养本地的农田“管家”。

    编辑推荐